黑暗中的对话 ——记透过黑暗寻找光明的祝培华
祝培华简介
祝培华,男,1989年6月生,先天性弱视,10岁时全盲。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完成小学、中学的学业,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师范大学,就读社会工作专业。在克服重重困难后,终于和其他健全人一起修完大学课程,顺利毕业。目前担任“黑暗中对话”求职培训的助教。
黑暗中的对话
——记透过黑暗寻找光明的祝培华
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一双明亮的眼睛。生活在黑暗里的盲人,无法看到绚丽缤纷的世界。他们虽然生活在黑暗里,心却向阳,向暖。坦然接受身体缺陷的事实,向黑暗挑战,向生活挑战,用心灵来感受灿烂的光明世界。
祝培华出生在一个残疾人家庭,父亲母亲都是盲人,在一定程度上也遗传了他们的基因。他的眼睛就像隔了一层朦胧的浣纱。世界再绚丽,在他的眼里也是若隐若现。因为视力的缺陷,他上幼儿园时常被小朋友冷落,性格也逐渐内向,不愿意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耍。父母害怕他会跟不上健全同龄人的学习进度,一上小学就将他送进了盲童学校。最初还有部分的残余视力,他分到低视力学生的班级,学习内容和普通学校基本没有什么两样,他也能安心地学习。快升四年级时,他的视力突然下降,无法看清书本上的字迹。他被转到低一年级的全盲班。刚开始学盲文时,他无法接受眼睛几乎失明的事实,整天灰心丧气,痛哭命运对他不公平,对任何事务产生抵触的情绪,也不积极努力学习了。母亲要他坚强些,振作些,越是残疾越要努力,学好本事将来可以自食其力。他一个字也听不进去,哭着说:“那些盲文,一个个凸出的点,摸得我十个指头天天疼,就算学会了又有什么用啊?我现在什么都看不见,将来怎么会自食其力?”母亲给她讲了一个故事: 19个月大就因为一场大病而又瞎又聋的海伦·凯勒以坚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,克服了重重障碍和困难,最终掌握了英、法、德等五国语言,不仅潜心创作了很多励志的文学作品,成为19世纪美国著名的盲聋女作家,还为残疾人造福,做了许多善事,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。故事深深打动了听者,他开始羞愧自己自暴自弃的言行并向母亲表示决心,要向海伦凯勒学习,努力学好盲文,让自己将来也能像海伦一样,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。
在母亲的指导和鼓励下,他走出阴影,开始刻苦学习盲文。盲文由6个凸起的点和63个点子符组成,是一种拼音文字。盲人靠手指的触觉来摸读,用一只比较粗的钢针做的笔写字,在很厚的牛皮纸上扎出一个个有规律的点来形成文字。经过反反复复的用功练习,他终于能准确找到每一个拼音字母的位置。每扎一个点都要花很大的力气,练得满头大汗。摸读更加艰难,要读完一篇文章,双手就要在无数个凸起的点上触摸,拼读,十个手指不停地来回,磨出水泡了,他就用缝衣针刺破,贴上创口贴,继续摸读。到了冬天,寒冷影响手指的灵敏度,摸读不了几分钟,手指就冻僵了。为了提高摸读和写字的速度,他每天坚持比别人多写几张纸的盲文,多读几篇课文和一些课外书籍。他没有让母亲失望,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勤学苦练,不但没有放弃学业,而且学习成绩绩名列前茅。天有不测风云,母亲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,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。母亲的话语时常在自己的耳边想起,他不敢消沉下去,他要让母亲放心,坚持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,在生活上学会了自理。他还想读高中,上大学,可是,下岗在家的父亲,身体健康情况每况愈下,每个月还要花上一大笔医药费。家庭经济的拮据,无法负担上高中的学费。梦想化为泡影,他很伤心难过。学校领导得知情况,想尽办法免去学杂费,终于让他进了高中学校。他唯有好好珍惜和用优异的成绩来感恩和报答学校对他的帮助。高中的课程比初中的课程更难,作业多了许多。他从不马虎,常常复习到深夜才肯去睡。年复一年,他毕业了,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上海师范大学。
祝培华所在的特殊班级中有40名学生,其中有两位盲人,其他都是身体健全的学生,上的是同样的课,用的是同样的教材,学校没有盲文教科书可以提供给他们。大量的课外读物同样是没有盲文版的。他什么也看不见啊!为了不虚度自己心驰神往的大学生活,他一次次尝试与学校沟通,提议学校根据他们的特殊情况提供盲文版教科书。校领导和老师都感动了,为残疾人学生购置了扫描设备,将教科书内容扫描到电脑成为电子版教材。电子版教材在上课时不能给盲人学生提供太多的帮助,只有在下课后才能派上用场。上课时,他会将老师讲课的内容用录音笔记录下来,课后到电子版教材上找到相应的内容,再将听到的内容写成盲文,通过这种方式,他完成了所有大学课程的学习和考核。业余时间,他还通过网络自学配音,以充实自己的生活。配音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,不能有一丝的杂音。他必须先用电脑软件将台词有声朗读,然后用盲文写下来,再一句一句地背熟。遇上台词比较长,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脑力去写、去记。为了使自己的声音接近表情,他会深度了解剧情和掌握人物的特性,反复聆听和模仿,直到自己的语速与视频原声里的语速一致,再进行正式录音。每次完成的配音作品得到听众的认可,他都会感到很有成就感。
四年的大学生活丰富了他的阅历,历练了他的坚强。大学毕业了,他面临的是找工作难题,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,一个朋友请他参加“黑暗中对话”的求职培训。“黑暗中对话”就是请一些健全人在什么都看不清楚的黑暗空间里活动,让盲人来指导他们在黑暗中行动。这是一种双向性挑战,对健全人的每一个举动,盲人只能用心灵去感应和判断,而健全人一下子“失明”了,要像盲人一样行动。“黑暗中对话”可以掊养健全人在黑暗环境下的工作能力,而健全人通过体验“黑暗中对话”会更加关心、理解身边的盲人。祝培华总是用心地感应体验者的每一个动作,努力做出准确判断,向着一名优秀的培训助教不断前进。
人生的路上,每个人都在奋力奔跑,祝培华亦是如此,失明并没使他消极,他用智慧战胜重重障碍和困难,勇敢地透过黑暗,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。他不但学会了生存、自理,还不断地追求知识,学有所用,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